商标还在申请注册中,使用算不算侵权?

2018-06-10 16:49  6590次阅读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营销活动从售卖商品升级到了销售品牌,同样材质的包包,爱马仕和古奇的就是能卖的贵一些。而商标,正是你能分辨这些商品品牌的重要依据,有品牌溢价的商标的商品比普通的商品或者普通商标的商品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在产品最开始的推广宣传时,如果没有商标,会给人一种不规范不专业的印象,令推广的成效大打折扣。但商标注册审查的过程又很长,有的甚至需要1年左右,在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时候,为了不失去先机,在商标申请注册期间,初创企业要如何使用商标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商标需要申请注册并获得核准注册,才能获得相应的商标权利,获得相关的法律保护。

认识“TM”

有些不负责任的商标注册代理机构会告诉企业:“TM”就是注册中商标的意思,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之后,标注“TM”就可以使用这个商标了,只不过不可以标注是注册商标罢了。

很多企业使用商标心切,这种说法有利于促使企业注册商标的决心。于是,不少企业刚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就把注册中的商标放到了企业产品的各种包装、合同甚至广告中。殊不知,这样做有侵权的风险,也有不少企业因此被起诉到法院。

一旦法院认定侵权,那么企业不仅要面临高额赔偿,而且还可能涉及前期推广的各种包装、广告费用等损失。


“TM”是英文Trade Mark 的缩写。中国商标法律中根本没有规定“TM”标志有什么意义,也没有提到允许企业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之后,就可以在标注TM的情况下使用该申请中的商标。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商标,如果侵犯他人的商标权,同样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原因很简单,商标受理通知书只是告诉申请人商标局受理了这个商标申请,并不代表商标已通过审查。

在《商标受理通知书》的下面都会有一句话:“注:本通知书仅表明商标局已收到申请人的商标申请,并不表明所申请的商标已获准注册”,其实就是提醒企业《商标受理通知书》的性质。

因为《商标受理通知书》仅仅表明商标局已经收到了申请人的申请,但是还没有开始审查。也就是说,哪怕注册跟知名商标一模一样的商标,也可以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

假如在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后就可以标注TM并使用该申请中的商标,那么岂不是可以赤裸裸地通过这种方式“合法”侵犯他人商标权?因此,“注册中商标打上‘TM’就可以使用”的说法是荒唐的。
 
看到这里,有的创业者就纳闷了,为什么市场上有的商标就标注了“TM”,但是受法律保护呢?


这是跟这些商标使用人的国别有关的,比如不同于我国的商标“申请在先”原则,美国实行“在先使用”原则,即商标的先使用者获得法律的保护。美国法律规定必须先有贸易和商标的实际使用,才能获得商标的法律保护。在“在先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商标可以注册,也可以不注册。不注册商标只要处于使用状态也可以获得法律保护。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正在使用中的美国商标标注了“TM”标识时,这样的商标是受到美国商标法保护的。
 
认准“®
我国的商标法则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使用注册商标,可以在商品、商品包装、说明书或者其他附着物上标明"注册商标"或者注册标记。注册标记包括(注外加○)和(R外加○)。使用注册标记,应当标注在商标的右上角或者右下角。

即,只有标注®或者注外加O的商标才是受到我国商标法保护的商标。表明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获得审查通过,拿到了商标注册证书,成为注册商标。

R是英文Register即“注册”的首字母。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


 
那么,企业是否可以使用尚处于注册申请中的商标呢?答案是可以使用的,但有一定的侵犯他人商标权的风险,这跟是否加注“TM”无关。
 
风险来源:
第一,申请商标之前没有做检索,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

第二,虽然做了检索,但是检索工作不到位,有漏检的情况;

第三,虽然做了检索,不过商标局的数据库有一定的“窗口期”(即有些商标已经申请注册,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录入数据库),在窗口期有人先申请了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

当然,企业使用了申请注册中的商标,可能商标最终能获得注册,没有引发任何问题。但企业也可能因此遭遇风险。

比如在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之前存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最后商标注册没有成功,还被人起诉或者投诉侵犯商标权,不但要赔偿他人损失,企业前期的许多投入也付诸东流。



建议:
在这里,赢家伟业建议广大企业在商标申请注册期间,如果确实想使用该商标:

一是要进行细致的商标检索,最大限度地保证之前没有相同或者近似商标;

二要控制有关该申请中商标的各种投入包装、宣传的成本。企业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最好是在正式拿到商标注册证书之后,以防止自己投钱,却为他人做了嫁衣。